“三个重构”“三个设计”推进应用型课程建设——教育部规建中心“教育之弦”刊登学校副校长陈雄章教授应用型课程改革观点
  • 发布时间:2022-11-11
  • 点击数:

 

    近日,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中心“教育之弦”推出“师说课改”系列文章,在《师说课改丨课程是推动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的核心》报道中,邀请学校副校长陈雄章教授作为课改领域专家分享课改经验,陈教授以《“三个重构”“三个设计”推进应用型课程建设》为主题分享其关于应用型课程改革观点。

    课程之间的差别,大体上是由课程的知识基础决定的,研究型、学术型课程的知识基础是理论知识,应用型课程的知识基础是实践知识,推动应用型高校建设符合应用型人才目标定位的应用型课程,得从实践知识的属性出发,从“课”9001w以诚为本“程”两个维度发力去改革。

    从“课”的维度必须变革“理论联系实际”为“实际联系理论”的课程建设思维,着力硬课层面的“三个重构”:问应用型特有的“类型”建立应用型课程逻辑体系,将理论知识是什么、为什么、知道是什么、知道为什么的课程逻辑体系重构为用什么、怎么用、做什么、怎么做的实践知识课程逻辑体系。问实践知识应用“能力”重构应用型课程体系。问实践快速知识“变化”重构应用型课程内容。  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从“程”的维度必须变革重知识轻能力、重教轻学、重理论轻实践、重模仿轻创新的课程教学设计,着力软课层面的“三个设计”:问产教“跨界”设计应用型课程实施载体,构建全方位的产教融合课程实施条件。问实践知识的“真实”环境设计优化应用型课程实施流程,努力实现用真实的实践需求、真实的工作环境、真实的生产设施,真学、真做、真创,掌握技术应用真本领。问学习者的“实效”设计应用型课程质量评价方式,改变教的模式,建立以学为中心的课程评价制度。(学校办公室供稿)



陈雄章教授在龙州烈士陵园“英名墙”前为学生讲授《社会实践~传承英雄正气新体验》课程  


陈雄章教授带领《通江之脉——广西“激发江的活力”》课程组教师及学生开展社会实践,在三江口讲解“四个源头”

分享到: